15
2024-11
智能融合·教学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论坛
2024/11/15 09:30 - 2024/11/15 14:30
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14室

活动简介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融合·教学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论坛》旨在汇聚教育界的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学模式,推动教育创新。
本论坛将分为两大板块:上午的“致知·联智”讲坛特邀国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莫纳什大学Dragan Gašević教授、北京大学范逸洲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高晓沨教授,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下午的人工智能+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则由6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的教师,展示在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我们诚邀您参与这场思想的盛宴,共同研讨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篇章。

活动详情

01 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24年11月15日  9:30--14:30

活动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14室

 

02 活动基本信息

指导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高校教学发展联盟

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

协办单位:民进上海市委高等教育委员会

                 超星上海分公司

 

03 报名方式

由于会场容量限制,上午场与下午场分开报名,报满为止,请有意参加的教师于11月10日前报名(点击立即报名并提交)。

 

04 论坛日程

“致知·联智”讲坛(9:30 - 11:30)

9:30 - 10:30

·  主题一:Balancing Promise and Peril: Generative AI in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  发言人:Dragan Gašević(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10:30 - 11:00

·  主题二:人机协作视角下的未来学习——实证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  发言人:范逸洲(北京大学)

11:00 - 11:30

·  主题三:AI驱动的课程改革新举措——以算法课为例

·  发言人:高晓沨(上海交通大学)

 

圆桌午餐会(11:30 - 13:00)

《人工智能+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机遇与挑战》(闭门会议)

 

人工智能+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享(12:30 - 14:30)

12:30 - 12:50

·  案例一:“识菌”模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

·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  发言人:张霞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2:50 - 13:10

·  案例二:从《写作入门》到《智能写作》:AI赋能的课程转型之路

·  课程名称:《智能写作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发言人:秦文娟 复旦大学

13:10 - 13:30

·  案例三:一体两翼,道术交融——设计与制造II数智化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  发言人:王新昶 上海交通大学

·  课程名称:《设计与制造II》

13:30 - 13:50

·  案例四: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评价研究与应用

·  发言人:张睿 同济大学物理学院

·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荣)》

13:50 - 14:10

·  案例五: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改革与教学创新设计

·  发言人:于冰沁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  课程名称:《风景园林简史》

14:10 - 14:30

·  案例六:统计学课程的AI辅助教学实践

·  发言人:周迎春 华东师范大学

·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

 

主讲人介绍

Dragan Gašević
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学习分析资深教授及学习分析中心主任,专注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设计方法在自我调节学习和协作学习中的应用。他曾任爱丁堡大学教授并获Sir Tim O'Shea讲席教授称号,是学习分析研究协会(SoLAR)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过主席。Gašević教授在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洲的多所大学担任名誉教授,是《学习分析期刊》和《计算机与教育:人工智能》期刊的创始编辑,也是多个学术会议的创始主席,包括国际学习分析与知识会议(LAK)和学习分析暑期研究所(LASI)。他领导的SHEILA项目获得学习技术协会的“年度最佳研究项目奖”,并被评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国家领导者。2022年,他获得学习分析研究协会的终身会员奖和计算机协会(ACM)的杰出会员荣誉。
范逸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曾在爱丁堡大学开展三年的博士后研究。过去五年中,他聚焦在学习分析、自我调节学习、教师教育、慕课等领域,并陆续发表了四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其中SCI/SSCI 12篇,LAK会议全文6篇,CSSCI 1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二十余篇。他参与或主持了多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师如何做研究》、《同伴教学法》、《英文学术写作实战》等课程。他的博士论文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他开发的多门课程荣获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他本人于2023年荣获国际学习分析学会颁发的“新锐学者奖”。
高晓沨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工程、网络优化,长期从事计算机理论基础教学工作,任多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一流/重点本科课程项目负责人,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工科组第一名)、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指导学生参加建模竞赛,在三大国际竞赛中均取得过赛事最高奖项,荣获美赛“终身成就与特别贡献奖”,国赛“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霞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生命学院生科相关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1)”课程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微生物学实验”主讲教师,主持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发表十几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曾获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卓越教学奖等多项,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
秦文娟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英文系副系主任。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及基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任国家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分册主编。其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ssessing Writing, Written Communication,《外语界》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
王新昶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承担“设计与制造II”教学任务,担任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负责人、教育部机械工程虚拟教研室工作联系人、学院教发分中心副主任。主持或参与市、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四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青教赛工科组一等奖、上海市青教赛特等奖及教学能手等奖励。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个人获评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精雕杯”毕业设计大赛铜奖等奖项。主要从事先进制造及表面工程(金刚石人工合成及其精密加工机理、工艺及装备)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军科委创新特区等项目,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Carbon、JMPT等领域权威国际期刊以一作/通讯身份发表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
张睿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教研室副主任,教育技术学科负责人,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与研究分委会委员,承担或参与多项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发表物理教育相关研究论文七十余篇。研究方向:教育人工智能,物理教育研究。
于冰沁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曾入选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教授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组)一等奖、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西浦全国高校教学创新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周迎春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教授
统计学院副院长。担任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负责两项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文课程以及两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2021年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