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专题案例研讨在课程思政中的运用——以专业核心课《教育领导力》为例

2024-01-11 2469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谋划“交大思政建设方案”,依托中心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于2022年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基于全职涯培育、中心-分中心机制、教学研究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并面向一线教师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输出和展示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整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学术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中心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专题推送交大一线教师思政建设专项结题“优秀”的项目论文,并向广大学者与一线实践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摘要

《教育领导力》课程是教育学专业本科辅修项目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专题案例研讨会”的课程设计满足学生“自主、胜任、关系”的基本心理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实现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和提升。课程从教育领导力“组织-团队-个人”三个层面出发,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专题探究、小组研讨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决定-自我调节-自我领导”的潜能,促进学生对教育领导力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实现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的目标。

 

关键词

专题案例;课程思政;教育领导力;

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决定理论

 

《教育领导力》是教育学专业本科辅修项目的专业核心课(32课时,2学分)。基于对教育领导力领域主流思想及其发展趋势的全面梳理,本课程从“组织-团队-个体”的层面梳理以成长为中心的领导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了解教育领导力的典型风格和实践模型,重塑具备竞争优势的、可持续的教育领导力的战略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培养和提升成为学习型领导者的潜质及能力,思考和内化立德树人使命的内涵及责任。该课程的内容设置了三大版块、9个专题,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教育领导力》课程内容框架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是教师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育人行为。《教育领导力》课程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思并举”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建设,实现学生的自主式成长和提升。本课程试图通过课程引导、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挖掘自身“自我决定-自我调节-自我领导”的潜能。基于此,本课程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

第一、通过专题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领导力的表现及其作用,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领导力;

第二、激发学生通过教育领导力贡献国家发展、组织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潜能,提高未来教师的核心创造力;

第三、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胜任力。

 

二、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育领导力》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依据是学习范式和自我决定理论。

首先,学习范式强调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范式与传统的“传授方式”相对应,主张教师通过革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1] 。在学习范式之下,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在团队合作和师生共同参与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教育者。在推进《教育领导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转变自身单向度知识传授的角色,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发凝练人民教育家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公开分享,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教”的作用,使学生在与外部资源互动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教育的情怀和责任,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其次,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关注个体的成长发展[2-3],该理论假设个体的动机类型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将个体的动机类型分为三大类:自主动机、受控动机和动机缺乏[4] ,同时指出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是指个体相信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学生认为学习是出于自发选择而非外部压力时,能够体会到学习的自主性[5] ;胜任需求是指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学生能够体验到控制感和成就感;关系需求是指学生与他人建立积极联系的需求,感受到来自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动机越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越高,感知的幸福感越强[6] 。在推进《教育领导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着力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注重对学生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的满足,促进更多积极行为的产生。

基于学习范式和自我决定理论,《教育领导力》课程主要采用“专题案例研讨会”的设计方法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围绕特定话题形成教学专题[7] ,侧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研讨,学生是主动学习的行为个体,教师在专题案例研讨中通过提供辅助性的指导,激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自学和自育。

 

 

 

三、专题案例设计思路

 

首先,本课程从教育领导力的“组织-团队-个人”层面出发,共形成9个教学专题,专题案例研讨的课程设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织逻辑,结合学生的理解特点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育领导力的发展脉络,以及教育领导力之于组织、团队、个体不同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次,专题案例研讨的课程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每个教学专题当中着重围绕2-3个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关键问题展开,重点突出。与传统的课堂灌输不同,本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以教育领导力的关键问题为牵引,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然后,专题案例研讨的课程设计坚持实践导向,在每个专题当中设置与教育实践紧密相关的讨论话题(如“战略科学家”“班主任的喜怒哀乐”“人民教育家”等),注重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在教育领导力的大框架下搭建大思政课程平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性格塑造。

最后,任课教师还积极调动多方思政素材和资源,建好“大师资”、建设“大课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如在进行教育领导力授课时,任课教师邀请到扎根西藏和新疆基础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师通过云端的方式为同学们分享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领导力,使学生真实地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将理论思考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教育领导力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本课程围绕9个教学主题设置了对应的9个思政专题,如表1所示。在9个思政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的统一,结合“专题案例研讨会”的教学设计方法与学生自主式提升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激发学生“自我决定-自我调节-自我领导”的潜能,达到全方位的育人目的。

表1 教学主题对应的思政专题

 

 

四、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案例一:班主任的喜怒哀乐

本案例在实施中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重点围绕动机与激励、沟通与冲突、班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概念和理论讲解,具体包括激励和沟通的过程、理论、方法,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以及班级管理、班风建设的实施策略。

其次,邀请西藏拉萨某中学的李老师和新疆乌鲁木齐某中学的冯老师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课堂,为同学们“推开教室的门”。李老师通过领读《苏东坡传》讲述了苏东坡先生的一生,并结合个人的成长和教育经验,分享了在不同阶段对苏东坡的理解,勉励同学们“以释然之心,笃定前行,无论穷达,不忘初心”;冯老师通过领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讲述了发生在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等待学生美丽绽放的耐心和细心,用心、用情地呵护和欣赏每个同学独有的美。

然后,根据学科专业背景将学生分为6组,尽量保证每一组的学科相对均衡,并为每组匹配分析案例,每一篇案例均为扎根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结合真实的教学经历所作(在案例分析前,授课教师已得到各案例作者的分析授权)。授课教师为学生案例分析提供参考“支架”,首先指出案例中所体现的教育、教学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挖掘案例中的教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并思考案例对未来教师们启示,以及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

最后,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准备,结合PPT分享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成果。在不同小组的交流分享中,同学们积极发言、主动交流,加深了对教育管理的认识,以及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

 

   
案例二:人民教育家

本案例主要分为理论讲授和演讲比赛两个部分。

在理论讲授部分,分为“正心树己”的伦理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教育两部分。结合丰富的案例讲述育人伦理、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和管理伦理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例如,以张桂梅老师的案例为切入点,讲述张老师用单薄的身躯托起大山希望的故事,用张老师的实际行动阐释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是“立德树人”,对自己的责任是“正心树己”。

理论讲授后,在课堂上举办“人民教育家”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围绕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三位人民教育家的故事开展演讲,也鼓励学生以身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素材,结合本学期《教育领导力》的课程知识和能力方法,讲述自己对“人民教育家”的理解与思考。同学们根据抽签顺序,依次上台演讲。授课教师邀请教育学院专业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第25届支教团成员组成7人评审团,对学生演讲的选题针对性、内容充实性、表达清晰度、教育反思性四个方面进行打分,最终评出获奖名次。在演讲比赛之后,请同学们进行交流点评,在朋辈的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收获更多的成长。课程也以此为基础考察学生对教育领导力及立德树人的理解,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教育领导力》课程坚持专题化课程设计与学生自主式提升相结合,通过原理引导、案例分析、实践问题,带领学生学习、掌握教育领导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涵养教育初心、坚定道路自信、强化使命担当、激发职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目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自己,厚植教书育人的使命初心。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学习人民教育家前辈的故事,了解前辈的成长历程,感受前辈在教书育人几十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从人民教育家的故事当中汲取战胜困难挫折的力量,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使命初心,理解体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考试,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感受教育的人文情怀,强化作为新时代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第二,影响他人,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学科背景对课程学习内容融入自己的思考,对于其他同学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朋辈教育的机会。并且任课教师邀请学生之间进行彼此评价,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也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改进建议,在朋辈影响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第三,教学相长,在朋辈交流、师生交流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对学生而言,无论是通过自主挖掘、自发提炼、自我表达,还是从他人处学习借鉴,在朋辈交流、师生交流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而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感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于教育的理解,听到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有助于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学生,为教师今后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启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 (2017). 向“学习范式”转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高等教育研究, 38(01), 48-54.

[2]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Plenum.

[3]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4]    罗小娟. (2017).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卓越教师投入性学习能力培养. 教育发展研究, 37(24), 28-37.

[5]    岑延远. (2012).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学习动机分析. 教育评论(04), 42-44.

[6]    赵燕梅, 张正堂, 刘宁, 丁明智. (2016). 自我决定理论的新发展述评. 管理学报, 13(07), 1095-1104.

[7]    孙巍. (202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遵循及实施策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0), 45-48.

 

作者简介:

 

孔茗,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科学家挖掘与培养;中国西部教师教育;教育领导力与组织行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项及校级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在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及《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