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在医学院法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9-24 749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谋划“交大思政建设方案”,依托中心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于2022年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基于全职涯培育、中心-分中心机制、教学研究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并面向一线教师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输出和展示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整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学术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中心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专题推送交大一线教师思政建设专项结题“优秀”的项目论文,并向广大学者与一线实践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在医学院法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刘莉

摘要

新医科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医风医德的优秀医生,医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在医学院法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团队以具体的医学伦理案例为教学载体,贯穿其中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指导,将思政内容融入语言学习和专业发展中,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协同作用。通过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致力于培养出能够履行医生使命、造福社会和谐的优秀医学人才。

关键词

新医科,法语教学,课程思政,医学人文精神

一、引言

外语课程作为跨学科的重要桥梁,如何在其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文秋芳教授提出,外语教师应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以及教师言行等方面均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出积极贡献[1]。何莲珍教授强调,“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思想价值引领,即各类课程均应增强政治意识并加强思想价值引领[2]。李彩萍认为,外语教师应提高思想认识站位,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价值引领职责。教师本身也要通过言传身教,给予学生积极的熏陶和感染[3]。此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展开[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的法语课程由外国语学院负责教学任务,面向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学生开设。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课程团队一直致力于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从教学时长来看,医学院法语课程设置为两学年,其中一年级每周的课时高达16节,这为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学对象来看,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正处于大学适应和过渡阶段,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接受文化自信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育人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从教学目标来看,法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全面的语言实践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与“全面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

同时,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医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的医生,他们须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针对医学院的法语课程特点,在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重构时,注重融入更加适合医学生的思政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团队明确了以下几个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通过课程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医学职业中的伦理道德、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和相关讨论,引发学生对患者权益、尊严和公平正义等医学伦理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并提升相关能力。

(二)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感

作为未来的医生,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因此,课程团队将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医学实践中的社会责任,例如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三)培养思辨能力

在法语课堂中,课程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就具体案例进行辩证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以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传播中医知识,弘扬中国文化

借助法语课程的平台,鼓励学生学习用法语讲述中医相关知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中医文化,还能促进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以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团队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医学人文精神、强烈职业责任感、出色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医学人才。

三、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构建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时,课程团队需要注重其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要传授法语专业知识,还要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并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相融合。为此,课程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精心选择教学主题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紧密结合,课程团队精心挑选了与医学伦理、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的主题。在新编的医学法语教材中,从通用法语到医学法语的过渡更为系统,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匹配。例如,《法语3》采用的《医学法语阅读》教材,不仅探讨了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还通过具体案例将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二)多种教学方法适度结合

采取案例教学法,并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等多种互动教学策略,从语言学习的特点出发,确保“以输出为导向”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个人观点,旨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课程团队还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自然地融入案例讨论之中,确保思政教育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自主编写教材、制作慕课

为丰富教学内容,课程团队自主编写了医学法语系列教材。例如,《法语3》的配套教材《医学法语阅读》重点探讨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法语4》的配套教材《医学法语》则涉及法国及其他国家在防治各种疾病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此外,课程团队还建设了《医学法语阅读与听说》慕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并利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丛书》等优秀的思政教材和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持和依据。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通过“安乐死”的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强化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将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的提升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三者交织在一起,使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在每一个具体的医学伦理案例中。以安乐死案例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从伦理与法律的双重维度出发,共同探讨安乐死合法化的道德内涵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世界各国关于安乐死的多元化规定,更能感受到不同社会群体对于这一议题的多元观点与立场。他们将深入思考安乐死对个体生命自主权、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从而深化对生命与尊严的理解。

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医学伦理的深刻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对医疗伦理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批判性思维。同时,巧妙地将“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培养融入案例讨论之中,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语言能力得到全面而细致的锻炼与提升。

在课堂的具体组织过程中,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秉持“以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活动主要聚焦于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组织流程如下:

(一)背景知识介绍

课前发布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提前自主预习,明确安乐死的定义、历史发展、各国立法情况以及目前的社会争议。

(二)分组与准备

设计辩论话题:“你是否支持安乐死合法化?”鼓励学生根据个人观点选择立场。按立场分组,指导学生首先进行组内讨论、整合观点,列出支持或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主要论据和理由。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

(三)设计辩论流程

1.观点陈述:围绕安乐死的伦理性、合法性、医学实践、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辩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论据。

2.提问与回答:两组学生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驳。教师适时引导,确保讨论或辩论的深入和有效。

3.最后投票:在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进行全体同学投票,得票多的小组获胜。

(四)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探讨安乐死是否符合伦理原则;分析安乐死合法化的利弊,以及法律如何平衡患者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讨论安乐死在医学实践中的操作规范、风险控制等问题,以及医生在安乐死决策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在辩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声音。同时,这种辩论的形式也促进了学生多角度思考、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出发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效果评估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课程团队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还着重评估思政素养的提升。为此,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在学科和思政方面的发展情况。

(一)小组讨论与辩论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以评估其法语口头表达能力及思政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有效表达能力以及对多样观点的尊重和包容程度等。

(二)口头表达和演讲

要求学生进行口头报告或展示,评估其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思想深度、逻辑性、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听众的影响等。

(三)书面作业

设计具有思政要素的作文题目,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考查其法语笔语输出能力及思想深度、逻辑性和思辨等能力。

(四)学生反馈与问卷调查

定期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感受、收获和建议,为改进和优化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在学期末,请学生反思在医学法语课程中的收获以及这一收获如何影响了自己对医学法语课程的学习和对医学实践的理解。

 

学生反馈:

学生甲:我在这门课程中收获很多。如在“安乐死”单元,老师结合课文、相关纪录片选段为我们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安乐死在各国目前的法律地位。同时,引导我们以医生、政策制定者和病人的角度对安乐死的合法合理性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议论文写作。不但使我们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强化了这方面的语言学习,更通过主题引导下的辩证思考,使我们对“安乐死”背后关于“生命权”的伦理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门课程为二年级单调的医学课程增添了人文主义的光辉,对于学生的帮助是深刻而长远的。

学生乙:在本学期的医学法语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讨论了关于安乐死合法化、堕胎合法化、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等医学伦理方面的主题,令我收获满满。特别是在安乐死合法化的主题讨论中,老师先通过一段影片告知我们积极安乐死对于特殊人群的重要性,再通过课本中的阅读逐步分析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的定义以及区别,随后提出辩题让同学们展开激烈地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我领略到了在法国背景下的安乐死现状,思考安乐死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医疗措施在心灵上帮助患者解脱,帮助患者的家属。医学法语课程的内核不仅仅是提升我们的法语能力,学习专业法语词汇,为我们将来的赴法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从外国视角下思考中国医学伦理以及医疗制度的优与缺。作为一名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门课程潜移默化的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的输入也是医学生所应具备的。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2021(2):47-52.

[2] 何莲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之“道”与“术”[J].中国外语.2022(4):1+12-14.

[3] 李彩萍.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21,38(3):115-1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5-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刘莉,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俄语系教师,从事法语一线基础教学十余年,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的法语教学工作,其授课课程《法语1-4》获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法语3-4》获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2024);系国家一流课程《法国语言文化入门》(2020)课程组主要成员;系慕课《法语及英语词汇中的文化》(2021)主讲,该课程获评上海市一流优质在线课程;主持并参与多项教研教改,担任国际期刊《中国法语教学法研究》编委,主编教材《医学法语阅读》、《医学法语》,发表论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