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教学变革

2020-10-30 913

哈佛大学历来倡导“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学生促进自由探究(inquiry),而不仅仅以职业和实用为目的,博雅教育同时也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通识教育课程(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部分,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显性表现形式(public face)。通识教育的定位就是构建学生在校所学和毕生的生活之间的联系。

哈佛大学修订后的通识教育课程将于2019年秋季启动,本轮通常课程与教学改革也被称为通识课程教学2.0(Teaching in Gen Ed 2.0)。

 

一、变革回顾:哈佛大学通识课程三次变革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与教学的重大变革有三次(见表 1)。第一次改革由时任校长科南特发起并完成,强调大学教育不应是专门的专业化或职业化训练,也不应是单纯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此教育理念下,科南特任命哈佛学院时任院长保罗·巴克(Paul Buck)通识教育改革委员会的负责人, 委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12位教授为核心成员,历时两年于1945年完成改革报告书《哈佛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此报告书将通识课程划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20 世纪70年代,时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发起了第二次改革,时任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被任命为主要负责人,罗索夫斯基在《哈佛红皮书》的基础上提出《核心课程报告书》,该报告书将此前通识课程的三大领域具体划分为六项内容: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2002年,在时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的领导下,文理学院时任院长柯伟文发起了哈佛大学第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并于2009 年正式推行。本次改革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将所有学科领域分为四类:人文学科、逻辑推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增加“逻辑推理”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单列为独立学科。这四大领域下面又设置了八大门类课程,即审美与阐释能力、文化与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伦理和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学、世界与社会、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表1:哈佛大学通识课程三次变革

 

二、变革的主旋律:从知识导向到生活导向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在面对社会中不同的冲突时,能使学生正确思考,做出正确的决定。基于上述目标,哈佛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调整

  通识教育经历三次大变革之后,哈佛大学于2016 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实施方案。新方案形成了一个 “4 + 3 + 1”的课程结构框架,以兼顾几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在新方案中,分别体现了“明智生活的艺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自我实现”等不同理念,厘清了几种不同的概念,并采取了 “并行式理念” 的设计策略。

 

表2:哈佛大学第三次通识教育方案课程结构示意图

注:*在正式实施的方案中,该模块被命名为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 ; **外语和写作课不属于本次通识教育改革方案的内容。

 

2016年方案通识教育计划在总量上依然与2009改革后的方案保持一致,保持8门全学年课程 (full course) ,但在结构上却进行了大幅改革,把原有课程结构拆分为 “4+3+1”的组合。其中“4”“3”分别对应“智慧生活的艺术”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哈佛把它们分别命名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可以称之为狭义的通识教育) 和 “分布必修”(Distribution)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包括4 门不同的通识课程。“分布必修”包括3 门不同知识领域的课程,即来自文理学院(FAS)艺术与人文、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三个学术部门的一个部门课程。“1”则是指经验与数学推理 (见表2) 。哈佛的报告中认为这个方案可以兼顾 “通识教育”和“分布必修”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要求,而“自我实现”理念则由学生被给予的选课自由度来保障。

 

(二) “活动学习”模式的建立

以往的通识教育并未对这些课外活动特别关注,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外活动与课内学习是分离的;而新方案则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认为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大有助益,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开启了他们毕生的事业”,因此,应将课外活动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中来,与课内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新方案提出,应努力营造实践教学的氛围,建立一种基于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即 “活动教学”,提倡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深入思考课堂理论知识并与课外生活实践连接整合。为保障学习效果,哈佛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负责活动教学的委员会,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组成,委员会负责制定计划、实施操作、后勤保障、评估总结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在具体的制度层面督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

 

(三)强化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人文博雅教育是哈佛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在以往的通识课程体系中,与人文社科类课程比较而言,自然科学类课程相对欠缺,这使得不少学生的科学素质匮乏。鉴于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的冲击,以及以自然科学知识的快速增长,新方案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的分量,使自然科学课程的领域数由原来占核心课程的七分之一提高到现在的四分之一。新方案倡导教师除了教授自然科学中重要的理论与事实之外,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置这些 课程,并非要让学生掌握尖端科学技术,将学生往科学家的方向培养,而是引导学生将所讲授的知识与方 法,广泛运用于学生们课外和实验室外的实际生活之中,与现实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并鼓励学 生能够对自然科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自然界的真理性论断等问题进行探讨。新方案还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比如生命知识的传授,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道德尺度,从而把自然科学教育的关注点,从知识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

 

(四)探究智慧生活的艺术

 

 

在“4 +3 +1”模式的新通识教改方案中第一个“4”指的是学生必须在以下四种课程领域选择一门课程,即“审美与阐释”、“个人、社会和历史”、“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伦理和公民”。这四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在世界上智慧生活的艺术。报告建议教师在进行通识课程设计时,应对以下问题做出有效回应 : 我要探究的领域对社会和文化整体有怎样的价值?对于对我探究的领域可能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哪些内容,才能欣赏这一价值?这样的课程设计理念,也正秉承了《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所阐明的主张: 每位教师都相信其所教授的课程与知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很重要,而通识教育则需要将这些课程与知识为何重要阐释清楚。哈佛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课程将生活的智慧、生活的艺术传授给学生。确保这些关于生活的知识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多样与选择: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教学变革的特征

(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选择性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是学校面向本科生的 在入学阶段的一系列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从中 选出一门或数门感兴趣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在培养知识素养的同时,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喜欢 的或者有天赋的专业领域,以便确立适合自己 的专业发展方向。

新的哈佛通识课程方案要求本科生修读 4 门通识课程,且必须在美学与 化、伦理与公民、历史社会个人、社会科学技术四个门类中各选择一门课程(见图 1)。除了这 4 门通识教育课程,还要选择 3 门必修的非通识教育的院系课程,这3门院系课程由哈佛大学艺术 与科学学院以及约翰·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提供,分别是艺术与人文、科学与工程应用、社会科学。新方案还要求必修一门实证与数学推理的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由此看出,哈佛学院通识教育采用“4+3+1”的新课程模式,对原有的通识教育项目进行了切割,课程范围有所缩小,解决了以往通识课程范围宽泛、内容杂糅的问题。

 

图1: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新要求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样性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三个课程体系,分别是春秋学期课程、暑假学期课程(校内学习和海外学习)、研究生研讨会。在暑假学期课程中,只有修读校内暑期班的课程才能得到通识教育学分。以 2018 年秋季为例(见表3),规定校内七周的暑假学期课程和哈佛暑期的海外学习班课程能够满足当前通识教育要求或是新的分配课程要求,学生可从中获得相应的学分。在线课程不能获得通识教育学分以及哈佛大学的学分。

 

表3:2018年哈佛大学暑期校内通识课程

 

(三)注重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

哈佛通识教育改革减少了对学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减少课业负担,哈佛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通识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在必修的4门通识课程中有3门需要计入平均学分绩点(GPA),剩余1门通识课程不计入GPA,采用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考核。新方案规定,学生可以自主双向计算学分,在修读完审美与阐释、文化与信仰、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学、世界诸社会、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六大门类课程后,可以自主选择计入通识课程学分或者院系课程学分。

由此可见,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源地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改革历经百年,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高校通识教育的典范。2019年秋季开始,哈佛实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新方案,也被称为通识课程2.0升级版。作为哈佛大学课程基石的通识课程教学,其目的是为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做好准备,绘制课堂与其之外的世界之间链接的图景。通识课程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教师来说, 他们可以教授一直梦寐以求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够选修到令其终生难忘的课程。

 

参考文献

[1]Harvard College. Teaching in Gen Ed 2.0 [EB/OL].[2019-05-17]. https://generaleducation.fas.harvard.edu/program-renewal

[2] Harvard College. Program Renewal [EB/OL].[2019-05-17]. https://  generaleducation. fas.harvard.edu/background

[3] Harvard College. New Requirements (Beginning Fall 2019) [EB/OL]. [2019-05-17].https://generaleducation.fas.harvard.edu/new-requirements-beginning-fall-2019

编辑:王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