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成功举办教学圆桌对话第一期:如何通过评估持续改进课程思政

2023-05-22 930

2023511日,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简称教发中心)开展了教学圆桌对话第一期,来自学校院系及教发中心共11位教师参加了本期活动。教学圆桌对话旨在探讨高等教育新理念、交流新做法,谋划新思路,通过资深教师充分对话与交流,折射高等教育教学最新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环境演变。本期活动主题是如何通过评估持续改进课程思政,主要围绕“师德师风是否可以通过课堂调研进行评估”、“哪些课程思政指标是可以评价的”、“如何帮助老师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研讨。

 

首先,终身教育学院苗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其对课程思政评估的理解。苗老师指出:“我对课程思政评估的理解就是要把课程教好,就相当于在学生心中投了一颗小石子,有涟漪,有回响。课程思政的本质还是传授教学内容,若教学内容被学生吸收地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程思政的效果自然也更好。”

其次,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三位老师进一步交流了她们的思考与做法。林老师认为课程思政要潜移默化地自然引入,而不是强加引入;课程思政评估应该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做更多评价。而于老师指出老师和学生都应是课程思政评估主体;并从学科专业教学出发,强调把思政元素与专业授课内容有机结合。王老师则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大创项目为例,指出课程思政不应该仅仅限制在课堂上,教师要在课堂内外都以身作则,真正引导学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然后,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三位老师分别分享了对课程思政评估的深入思考与建议。秦老师指出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是否一样、课程思政是仅限于课堂还是在广阔的课堂外、课程思政评估谁以及由谁来评估、课程思政评估是否可以解构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卢老师谈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润物细无声”,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思政是一个单独的板块,若单列课程思政评估而不是整体考虑,这是否自洽;同时,评估是否还应考虑不同学科的专业特征差异。苏老师认为课程思政不要有明显边界,是要“润物细无声”;此外,提出了如何有效设定课程思政的评价周期及课程评估对象等一系列思考。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老师针对老师们提出的思考回应到:课程思政在很多方面的培育效果起初是较隐形的,要毕业甚至经过更长期的时间才能显现。在价值引领上,有哪些指标可以被学生感受到,在人格养成上,有哪些指标可以让学生感知到,这些不能仅局限落实到一门课程上,一学期教学上。可尝试学生在大一、大四做两次自评,通过其中的变化成长感受课程思政的效果。

基于本次讨论,教学发展中心对所提出的4P课程思政评价框架进行了改进,围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理念,搭建理论框架、设定具体评估指标。设定了四个主要维度对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进行考察,也就是:晓理、身范、促行、共情,并以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教师自评3种评估主体及相应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估。

 

4P课程思政评价框架

评价维度

描述

晓理

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学高为师”的特点,课程讲解有深度,并在深度的基础上衍生更多的前沿思考与人生思考,渗透正向的育人理念。

身范

能够充分体现教师“身正为范”的特点,教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出榜样,言行一致地向学生示范认真、投入、无私、友爱等良好品格。

促行

能够充分体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通过与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相结合,设置习题、讨论或者实践等环节,促进学生务实,以及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共情

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能够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深度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打动学生,激发好奇心以及对课程和专业知识的热爱。

 

课程思政评估指标(样例)

目标维度

评估主体

标题

1-晓理

教师、学生、同行

教师用生活或科研活动中的典型实例解释抽象或复杂的概念和原理

1-晓理

教师、学生、同行

教师对于课程具有深度的理解,能够指明概念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前言发展

2-身范

学生

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批改作业、备课方面的认真、仔细,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育人的热爱。

2-身范

学生

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绘图、公式等形式,感受到教师对逻辑思维、科学思想的关注,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的培育。

3-促行

教师、学生、同行

教师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内或课外教学活动。

3-促行

学生

教师课堂的讨论题、课后作业或者项目能够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思索,促使课程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能力。

4-共情

学生

教师能够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4-共情

学生

教师能够理解并接受学生的建议,持续改进课程内容,使得课程更加有趣。

撰稿:柏金妍
摄影:徐倩云
审核:王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