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循环系统》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

2024-07-22 270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谋划“交大思政建设方案”,依托中心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于2022年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基于全职涯培育、中心-分中心机制、教学研究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并面向一线教师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输出和展示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整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学术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中心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专题推送交大一线教师思政建设专项结题“优秀”的项目论文,并向广大学者与一线实践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摘要

 

《循环系统》整合课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细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即培养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和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思维的辩证性;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循环系统》通过丰富课程思政素材和打造在线教学平台来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临床见习、实验及PBL讨论课为辅,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对2020级临床五年制168名学生的调查中,68.5%的学生认为《循环系统》这门课提高了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帮助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64.2%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整合课程,课程思政,成果导向教育

 

一、引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秉承“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医学专业教育全过程,以培养有温度、有情怀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从医学基础课程向临床专业课程过渡的重要桥梁课程之一。通过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实验和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多种教学形式,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围绕从基础到临床的循环系统疾病诊疗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展开教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的要求,《循环系统》团队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两者同行同向,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二、《循环系统》课程思政目标

为进一步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团队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培养纳入OBE教学大纲,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成果目标同步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强调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结合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进展,培养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和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通过PBL讨论、小组协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通过临床见习、案例讨论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思维的辩证性,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三、《循环系统》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师资混编特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医生和科研人员抓住本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结合《循环系统》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个章节,深度挖掘各章节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

(一)丰富课程思政素材

根据OBE教学大纲,团队教师结合真实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沿进展等,不断更新丰富《循环系统》思政素材,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故事、学术争议、心血管药物的自主研发、医护人员大爱无疆的抗疫故事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如“心血管药物”教学中,通过β受体阻断剂的研发经历鼓励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不因循守旧和盲目跟风,学会独立思考,另辟蹊径,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和探究精神。结合“时代楷模”王逸平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事迹,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路遇事故现场紧急施救的感人事迹,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打造在线教学平台

教学团队所面对的00后学生是与网络、自媒体相伴成长的一代,习惯了运用智能化移动设备来获得信息。在线学习不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有利于提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团队积极打造在线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团队围绕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沿进展,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微课,以影视化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以达到线上线下混合式全过程育人目标。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

《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形式丰富,以课堂教学为主,还包括临床见习、实验及PBL讨论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依托不同的教学形式,团队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全课程思政教育。[2]

(一)课堂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专业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团队教师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循环系统疾病诊疗进展等科学发现,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辩证思维能力,弘扬科学家开拓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在绪论课中从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到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演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变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怀       

实验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完成对心血管结构和病理改变的观察和辨识,教学中会运用到大量组织切片和大体标本。实验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细心维护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引导学生从标本的来源和制备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对捐献者和技术人员的尊重和感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情怀。

(三)临床实习帮助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甘于奉献职业精神

临床见习中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临床问诊和体格检查基本技能,这也是学习医患沟通,树立服务人民、甘于奉献职业精神的良好契机。例如听诊前用手掌温暖听诊器,询问病史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等,将服务人民落实在临床实践的每个环节。

(四)PBL讨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PBL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医患沟通、生命价值、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等进行深度讨论和思考,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讨,在解决临床问题过程中培养爱伤意识。通过“主动脉夹层”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对这一危重疾病形成初步的临床诊疗思维,同时围绕患者遗体捐献的决定,引导学生们对生命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感染性心内膜炎”PBL案例

病例描述第一幕:

患者男,65岁,体型偏胖,血压偏高,降压药服药不规律。2个月前曾感冒流涕,但未就医,自行服药后略好转。晨起突发晕厥,入院后神经内科初诊拟脑卒中。接受“脑卒中对症治疗(静脉补液约2000 ml/24h)”5天后出现胸闷、喘憋,不能平躺,尿量减少,请心内科会诊。

教学目标:

1. 结合病例分析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发因素、分期分级和临床表现。

2. 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组织:

课堂上用时40分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案例思考:1、容量负荷过重是否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2、作为心内科医生,你还需要追问哪些病史以及补充哪些检查?3、该患者出现心衰是否与医源性容量负荷过重有关?如何对不同个体心衰诱因做综合分析?

病例描述第二幕:

转入心内科后医生在体格检查中发现主动脉瓣区杂音,经进一步检查最终明确为感冒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教学目标:

1. 明确全面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 培养爱伤意识,强调科普宣教的重要性。

教学组织:

课堂上用时40分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案例思考:1、如何解释患者心尖部舒张期奔马律及主动脉瓣舒张期杂音?2、临床辅助检查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体格检查?3、如何提高临床基本技能?4、该患者前期呼吸道感染自行服药的行为是否合适?5、作为医生,你会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做好预防感冒引发致命性疾病的科普宣教?

学生表现及收获: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患者病程进展,抓住案例中提供的每一个信息展开讨论。学生们反映案例讨论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的逻辑脉络,提高对于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疾病诊疗过程中病因和表现形式复杂的多样化特点,并意识到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

案例二:“急性心肌梗死”PBL案例

病例描述第一幕:

患者男,45岁,足球教练,吸烟史20年,每天20支。于训练中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入院后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检查显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教学目标:

1. 明确晕厥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病因,分析晕厥的病生机制。

2. 描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临床表现。

3. 分析晕厥、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伤的内在联系,形成层进式剖析的临床思辨。

教学组织:

课堂上用时40分钟,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围绕案例展开讨论:1、什么是意识丧失?短暂性意识丧失是晕厥吗?运动和该患者的晕厥有关系吗?2、如何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晕厥的原因?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什么会导致患者晕厥?4、患者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肌钙蛋白I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之间有什么关联?

病例描述第二幕:

心内科医生复查血生化和心电图,结果显示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进一步升高,认为患者可能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建议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

教学目标:

1. 描述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明确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诊治流程。

2. 说明心肌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教学组织:

课堂上用时40分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案例思考:1、心内科医生为什么要复查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2、心内科医生为什么认为患者可能发生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你认为患者目前一定要做冠脉造影才能明确诊断吗?3、患者此次发病与长期吸烟有关吗?他还能继续从事足球教练的工作吗?

学生表现及收获:

学生们通过本案例讨论,逐渐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临床思维,在寻找诊断依据中认识到临床辅助检查的局限性和临床思维的辩证性,并认识到防治冠心病宣教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六、课程思政实施分析与讨论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们普遍认可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对2020级临床五年制168名学生的调查中,68.5%的学生认为《循环系统》这门课提高了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帮助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64.2%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学生们也对课程思政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脱离专业知识的硬植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乐于从科学发现等研究过程、当下的公共卫生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真实临床案例分析讨论以及临床见习中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体会仁心仁术的职责担当。

 

张文慧,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副教授,《循环系统》整合课程首席教师。主讲《生理学》,参与多门模块和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中法双语教学骨干。教学理念:言传身教,教研互通,教学互长。主持1项市级和多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发表教学论文9篇。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卓越教学奖、“课程思政设计竞赛”特等奖、红烛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三八红旗手,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5-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郁松,张文慧. 口腔医学系统整合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4): 445-448, 41(2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