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专题培训成功举办

2025-07-08 19

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高校教师适应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于2025年7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上院115室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专题培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杨颉,四级调研员孔莹莹,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吴静怡,教务处副处长王鸿东以及做培训报告与教学案例分享的教师代表出席活动。本次培训吸引了来自上海20所高校的130余位教师现场参与,活动同步开放线上直播,实时在线参会人数峰值达近4000人。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刘胜利主持。

杨颉处长在培训开幕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已从概念探讨阶段迈向深度应用阶段,深刻驱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教育界必须主动拥抱这一趋势。他指出,上海市教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计划,着力推进“三个全覆盖”建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覆盖全市所有学校、贯通所有专业领域、惠及全体在校学生。“人工智能并非教师的替代品,而是教育的智慧伙伴”,杨颉处长特别强调,要正确把握技术赋能与育人本质的关系,着力构建人机协同、教学相长的新时代教育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王鸿东副处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他介绍到,上海交通大学自2024年提出“AI+HI”融合发展理念以来,以专项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水平师资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涵盖15个“AI+”特色专业、46个“AI+”微专业、近200门“AI+”课程及40个“AI+”实验平台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他表示,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并期待与上海各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路径,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吴静怡院长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报告。她系统解读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顶层设计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作为教育现代化核心引擎的战略定位。基于政策引领与实践探索,吴教授提出了AI赋能教育的六大方向:智能助教、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评价、五育融合育人、智能管理及科研范式变革。她特别强调,在AI时代既要注重价值引领、批判思维与AI素养的融合培养,又要审慎把握人机协同的教学效能与伦理边界,同时要着力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资源均衡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李鲍老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分享了AI赋能教学的三大路径——“工具嵌入、内容融合、系统重构”。报告中具体展示了三个AI赋能教学创新的实践案例智能体服务课堂情境教学案例、智能体服务实验教学评价环节案例、“HI导师+AI教师”课堂变革计划教学模式探索案例,这些案例从不同维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最后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始终服务于"人的智慧"这一根本宗旨,所有的创新实践都应该以教学痛点为导向,通过技术赋能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邱意弘老师做了题为“生成式AI辅助教学设计”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CO-STAR提示词设计框架,由目标、背景、语气、风格、受众、格式六个核心要素构成,能够为生成式任务提供系统化指导。接着围绕“目标-评价-活动”这一框架系统讲解了如何依托大语言模型优化教学设计,包括分层目标智能生成、表现性评价量规快速构建及情境化主动学习任务设计。最后邱老师分享了法语剧本创作、建筑力学课堂实验设计等案例,展现了AI在释放教师创作灵感、化解“时间紧、创意乏”实践难题等方面的显著效能。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于冰沁老师做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居设计专业改革与教学创新设计”的案例分享。她讲到,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学科转型需求,设立“人居设计”新专业,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于老师进一步从“风景园林简史”课程的痛点问题出发,分享了自己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包括整合虚拟仿真资源、构建专属知识图谱与指令库、开发智能学伴等;同时她也分享了利用AI技术赋能进阶式挑战性教学活动的具体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吴继刚老师做题为“生成式AI赋能计算机编程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享。他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分享了创新应用生成式AI重构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允许学生使用AI辅助编程、引入AI实时分析学生代码、生成错误AI代码以引导学生批判性优化、取消易被AI替代的日常作业、增设课堂项目答辩并随机提问验证理解深度等举措。吴老师指出,AI时代计算机类课程需重塑教育目标,减少机械性编码考核,突出架构设计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元春老师做了题为“自适应学习驱动的HI+AI人文课程重构”的案例分享。刘老师从AI时代人文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出发,分享人文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他以“汉字文化”课程教学为例,讲述了AI自适应与HI进阶式的课堂设计方法,输出了“师-生-机-环”四元协同育人体系。为人文教育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强调,在AI高效传知的基础上,教师的人文启发与情怀培育正成为教育新质生产力。

 

本次培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指导,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与教学发展中心承办。作为教发联盟打造的特色培训活动,紧扣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热点和重点工作。培训通过政策解读、理论探讨与案例分享,不仅构建了可推广的“师-生-机”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更打造出AI深度融入课程改革的示范样本。期待联盟成员高校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上海高等教育的内涵式提升和竞争力增强贡献集体智慧。

 

撰稿:仝烁然

修改:张兴旭

审核:孟佳、邢磊

摄影:徐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