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医学生法语教学的思政探索

2024-11-29 14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谋划“交大思政建设方案”,依托中心建设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于2022年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基于全职涯培育、中心-分中心机制、教学研究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并面向一线教师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输出和展示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整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学术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中心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专题推送交大一线教师思政建设专项结题“优秀”的项目论文,并向广大学者与一线实践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医学生法语教学的思政探索

来哲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法语班的法语课程思政融合策略。课程通过一条主线“人文素养”和两条辅线“医德医风”与“价值引领”结构,旨在通过法语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深化其人文关怀。通过文学典籍的研读与试译、哲学沙龙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活动,课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敏锐度。本研究通过详细分析教学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展示了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学生反馈和教师观察均证明了其实施有效性。

关键词

医学法语教学,课程思政,人文素养,学生参与度,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法交流合作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对法交流已成为医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医学检验技术法语班(以下简称“法语班”)是加强中法交流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交大医学院和法国医学院校之间历史久远的高水平合作的延续。多年来法语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学成后成为医、教、研的业务骨干。

在当今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教育背景下,外语教育在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推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理解与价值传递的桥梁。[2] 然而,对于医学检验技术法语班的学生而言,法语为他们的第一外语,他们在法语课上面临的课程思政教育需求与一些外语教育中常见的“讲好中国故事”显著不同。本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确立了一条主线“人文素养”,两条辅线 “医德医风”和“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同时注入思政教育内容。

本文选取交大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法语班的法语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效果,探讨课程思政如何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以展示其在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医德医风和价值引领方面的成效。

 

二、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首先,在法语教学专业方面,本门课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能够掌握约800个基础法语词汇和50个医学专业相关词汇,构建完整的基础语法知识体系;学生应能够撰写较为进阶的法语文本,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医学相关法语口头表达。此外,学生将能够用法语进行基础的文化交流、介绍中国文化,总体上达到欧洲语言共同框架参考标准(CEFR)的A2水平。

其次,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特色为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一条主线是语言类教学所特有的人文关怀方面,即“人文素养” [3],两条辅线分别为结合医学院特色的“医德医风”与符合时代定位的“价值引领”,前者为本课程作为外语类课程与医学院相结合下所特有的育人目标,后者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必应坚定不移的信念。[4]

一条主线,人文素养:从法语语言文化学习入手,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人文素养、对文学的敏感度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包容态度,是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文化素养不仅在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医德医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本门课程特有的思政建设目标,课程任课教师注重选择能够直触人心之真、之善、之美的文学、哲学作品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授课内容,配合阅读经典、品读法语诗歌等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升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秉持真、善、美的品德。

两条辅线之医德医风:将“医德医风”融入进语言教学的内容当中,通过法语教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和同理心;此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培养他们担任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两条辅线之价值引领:课程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通过中法历史文化、新时代中法交流活动等融入法语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本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设计旨在有效融合法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挖掘与中法文化、医学和哲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人文素养”的主线,同时辅以两条辅线的具体案例研究与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教学方法系统化说明如下: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课堂“哲学家沙龙”活动
思政目标

  此活动旨在通过模拟哲学家沙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案例属于本课程思政主线“人文素养”的内容。

实施方案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定若干中法哲学家的代表思想和作品,如孔子、老子、卢梭、伏尔泰等,教师制定本次哲学沙龙讨论主题,例如“生 - la vie”、“死 – la mort”、“自由 – la liberté”和“情谊 – l’amitié”等。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定时期或流派的哲学家,比如先秦组、文艺复兴组、启蒙运动组、近现代组等。
活动过程:学生自愿进入各个小组,研究其代表的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并用法语进行展示。在课堂上,模拟哲学沙龙的环境,各组轮流发表观点,同时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回应和讨论。教师引导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沙龙中来。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当堂反思。
实施效果

  此哲学家沙龙活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观点。学生们用法语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和反思,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进行了高质量、高人文含量的沟通。

 

案例二:国际医疗援助项目模拟
思政目标

  此案例模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公共卫生问题认知能力,通过假设场景让学生扮演派往非洲的医疗援助团队的一员,解决当地面临的健康和环境问题。本案例属于本课程思政辅线“医德医风”的内容。

实施方案
活动准备:教师提供关于非洲某地区的基本背景信息,包括当地的卫生状况、常见疾病、水资源状况等。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选择一个特定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清洁水资源、传染病防控、儿童营养不良等,而后分组进行,每组选择一个焦点问题,研究相关的解决方案,并用法语进行汇报。

  活动过程: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主题开展研究,准备介绍所选问题的背景、当前的挑战以及具体的解决策略。利用课堂时间,每组以报告形式向全班展示其研究成果和提议的解决方案。这些报告需要用法语进行,以练习专业术语的应用和语言表达,其他组成员提出问题和建议。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当堂反思。

实施效果:

  本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在各个小组内部积极交流意见,共同探索解决方案。这一现场模拟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投入感和责任感,通过处理国际卫生问题,在提高法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医疗实践的理解。

 

案例三:法语课堂走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活动
思政目标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地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思想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历史的理解。同时,通过用法语进行现场解说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法语口语表达能力。本案例属于本课程思政辅线“价值引领”的内容。

实施方案
活动准备:教师提前用法语为学生介绍《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变革中的作用,解释《新青年》与法国文化的联系,如杂志名为法语的“La Jeunesse”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主题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并准备一部分内容:如《新青年》杂志的重要文章和作者、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以及《新青年》与法语的关系等。

  活动过程:完成教学管理报备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馆实地进行教学。教师用法语首先进行总体的现场导览,详细介绍旧址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学生依次在不同的展览区进行法语讲解,内容包括《新青年》的创刊理念、其在文化与思想启蒙中的角色、中国共产党的初期活动以及留法勤工俭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每位学生讲解后,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当堂反思。

实施效果

  此活动首先增强了学生的法语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口语表达,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青年》在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作用,了解革命先辈们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不仅得到语言学习的获得感,也得到有效的历史与文化教育。

五、实施效果分析与讨论

 1. 教师观察

在涉及人文素养、医德医风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环节,教师注意到学生们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进步。例如,在进行与医德医风相关的法语书信写作案例研究时,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讨论医德医风的现实意义,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医疗场景相结合。此外,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展现出了更高的文学、文化敏感度和哲学思辨能力。

2. 学生反馈

通过反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深受欢迎。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他们不仅提升了法语能力,而且对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们特别提到本课程对学科内容的延伸、与文化的联结,以及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学生反馈示例如下:

学生A:为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帮助,以语言为切入点,增进学生对社会时事的了解并启发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特语言视角。
学生B:教学内容丰富,老师带领我们了解法国的哲学、新闻、诗歌,鼓励我们运用修辞描写事物,老师经常组织同学们一起表演名著改编的剧本等活动,对我们的法语听说读写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C:上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学科知识。
学生D:丰富生动的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的讲解、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学生E:严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对学科内容的延伸,法语本身和文化的接轨。

3. 期末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

期末实地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结尾,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了本学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堂活动,进一步验证了课程思政的成效。反思对话中,全部学生表示,课程思政内容增强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全部学生表示,本学期课程思政内容生动、活泼、多样化、有效,未出现生硬刻板的情况,课堂活动均将法语语言学习与人文等内容相结合,是灵活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

总体而言,本次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课程计划继续优化教学策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定期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王薇佳.震旦大学与近代中法教育交流[J].高等教育研究,2008,(04):92-98.

[2]王文斌.外语教育学的新理念和新格局[J].中国外语,2024,21(05):4-10.

[3]张弛.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54-56.

[4]王海龙,卢美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6):51-53.

 

 

作者简介

 

来哲,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俄语系教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法语1》《基础法语上》等,教学效果优良。曾获上海交通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科学组二等奖。已出版法语书籍两本、合著一本;出版法译中译著三本;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持完成两项校级教改项目;作为主讲教师,参与多项在线课程录制;参编教材《医学法语》《医学法语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