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裂走向连接:UCL连接课程框架的构建和实施

2021-08-15 3417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创立于1826年,位于英国伦敦,是享誉世界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亦在多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全球前十名 ,为伦敦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和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被誉为英金三角名校 。面对未来发展和挑战,伦敦大学学院(UCL)在英国发布了一项为期20年的发展战略——UCL2034,旨在让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使命更加紧密地结合,以培养全球性优秀人才。UCL总裁兼教务长米切尔(Michael Arthur)教授于2014年牵头该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通过战略规划落实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增强UCL在全球的影响力。

 

 

UCL2034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建UCL连接课程框架(Connected Curriculum framework),作为教师在设计和开发学习课程中进行讨论和决策的指南。该框架有助于在院系及整个学校范围内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和各方交流对话;使学术人员能够更充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学习;期待通过该框架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成为未来学习与研究共同体的成员和合作者。

 

一、UCL连接课程框架的建构

连接课程框架由相互关联活动的六个维度构成,六个维度都与核心目标相连:即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和探究进行学习(见图1)。该框架的核心是以研究和探究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法,争论的焦点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虽然不一定是唯一的)应该是积极的探究,并尽可能参与当前的研究,推动在特定领域的连接。然而,由于知识本身并不是与学科界限相吻合,因此,探究应该跨越传统学科的界限,创造新的连接和联系。围绕核心的是六个相互关联的实践维度,每一个维度都强调了在特定领域的连接需求。

维度1:学生与研究人员和机构研究的连接。这一维度的重点是明确鼓励学生与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和连接,并将其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想的状态是学生随时有机会了解他们所在机构的研究,以及与他们的研究相关的其他研究。例如,他们可能成为研究小组的联络人,或者深入了解一名研究人员的工作。通过参与“现实世界”的研究,可以鼓励学生开始制定他们自己的研究问题,并鼓励他们探索可能被称为其学科的边缘知识。

 

图1:UCL连接课程框架 

 

维度2:每项课程学习都内置研究活动的“连贯线”。每门课程的设计应使学生体验到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获得调查所需要的技能。必修课和选修课(或学习单元)之间需要达到适当的平衡,以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各个方面之间建立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联系。课程评价和反馈应包括形成性和总结性,他们都起着关键作用。总体而言,课程评价和反馈应鼓励学生将学习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例如,要求他们在最终的基本课程模块中借鉴不同的主题和技能,或者要求他们致力于策划展示作品集。

维度3:学生通过跨学科与世界建立连接。重点是学生在自己的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的适当时机,他们应该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科,例如与主要学科领域以外的学生和学者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调查世界的方式,而且他们有能力应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复杂挑战。通过跨学科联系并与世界连接,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考虑他们当前和未来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维度4:学生将学术学习与工作场所学习连接起来。学生需要能够将学术学习与专业工作和终身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明确地联系起来。课程学习应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工作的机会,而在这个世界中,技术创新已成为常态,社会和组织需求也在迅速变化。学生还需要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理解、技能、价值观和人格特质不断得到发展,并将其带入他们的职业生活,能够有效地表达这些观点。

维度5:学生学会直接面对外部评价。学生可以明确地与外部听众进行交流,接受教师和他人评价。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形式应有所不同,从而锻炼他们与不同受众互动所需的实践和沟通技巧。他们的某些工作甚至可以与本地或更广泛的社区(无论是现场还是在线)合作开发,并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维度6:学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以及校友之间相互连接。教学计划和课外机会使不同的学生能够在他们的学年组和不同阶段的学习中相互联系。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协作评估任务和安排活动来培养这种能力。研究生有机会与本科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计划,例如通过举办关于新兴工作的研讨会。可以提供同侪辅导,邀请校友作为励志伙伴和顾问参与。最后这一维度的重点是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归属感,并成为激励学习和参与研究社区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和学生和校友们一起合作,以真实和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该目标。

 

二、UCL连接课程框架的实施

该框架已经在UCL各院系建立起来,教师和学生在现有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基础上,分享院系与整个大学的其他人有效的做法。通过UCL教学和学 习门户网站的“课程启示”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展示出来的生动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来自历史系,它为一年级本科生推出了“制作历史”模块。该模块挑战学生思考在历史名城伦敦周围的历史资源。通过协作性实践调查,学生分析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他们通过使用主要和次要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调查,范围广泛涉及伦敦的档案、文件、物品、收藏品、建筑物和地标、图像和声音等等。这些小组在线展示他们的研究活动和发现,例如制作面向公众的短片。

另一个案例研究来自工程系,他们暂停一周的常规课程,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可以在混合小组中来制作“智能”服装的样品。他们的想法是设计和制作一件衣服用来监控马拉松运动员的健康,为跑步者提供警报,防止其受伤。学校鼓励学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设计解决方案。学校提供一系列组件,包括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导电橡胶,但是学生只有40英镑(约合52美元)可用于购买材料,因此他们必须仔细管理预算,才能按时完成项目。

在动物学的模块中,每个学生拿到动物的不同部分并进行识别,然后写一篇关于他们体验的期刊文章。通过精细的解剖学观察和参考博物馆藏品,培养学生系统的“诊断”能力,并为特定的研究期刊撰写论文。

即使研究性教学做的较好的院系,教师也在寻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奥尔加•托马斯是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分管教育的副院长,她与同事成功设计的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块,比如一个名为“诉诸司法和社区参与”的模块,学生们在从事实际案例工作的同时,“参与学术研究并从社区中吸引真正的客户”。奥尔加•托马斯认为教师的灵感来自于连接课程框架的进一步创新,探索“连通线”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评估方法的多样化,以便在下一次课程修订中将某种形式的研究“产岀” 包含在课程模块之中。教师还在探索如何评估学生群体所做工作,以此来达到促进“学生彼此紧密联系”的目的。

这些模块的例子,说明了UCL连接课程框架在伦敦大学学院是如何促进教师和学生运用新的、真实的基于研究的教与学方法的情况。学生对此的反应非常积极,UCL计划继续以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反馈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些课程模块。

 

三、UCL连接课程框架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连接课程计划涉及特定课程以外的院系文化。多学科院系正在利用该框架作为“抓手”和“催化剂”,让学生更直接地参与学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如UCL脑科学学院利用开发的资源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发起了一个“与研究人员面对面”的合作活动。脑科学学院提供三个大型本科学位课程,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方面拥有非常卓越的研究成果,并拥有800多名博士生。介绍新入学本科生与研究人员面对面的活动有四个具体目标:第一, 改善和顺利实现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过渡,并帮助学生相互了解并培养团队协作技巧。第二,培养学生关键的可迁移技能:如项目管理;提炼和整合关键想法;同行评议。第三,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包括为指定的听众选择适当语言的能力。第四,向学生介绍更广泛的研究文化,特别是那些研究活跃的学者的工作。

在五到六人的小组中,学生有一周的时间可以会见相关研究人员,研究人员给学生提供时间和地点进行非正式的访谈,并鼓励他们向研究人员询问真实而苛刻的问题,如他们工作背后的价值观和意图,以及实践和成果。然后学生准备提交关于这些研究人员的工作小组报告。报告不会被正式评估,但是会收到同行和导师的反馈。

调查显示学生对活动的评价非常好,超过90%的学生参与者对这次经历非常肯定, 而且很多学生认为该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社区,导师和研究人员也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回应。导师感觉自己与更广泛的研究社区有更多联系,专业研究人员喜欢与热情的学生一起工作。来自脑科学学院的教学人员现在正在宣传在UCL“与研究人员面对面”的活动,准备更广泛地与多个院系合作实施。

除了在课程项目和院系层面的影响,连接课程还激发了一系列跨机构的举措,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合作,带来教育变革。UCL的一项名为“变革创客”(Change Makers)的倡议潜力特别巨大,着眼于加强教育,旨在使学生能够提岀并领导研究项目(UCL2015g)。经过一年的试点,10组学生志愿者提岀并领导了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此类活动增长迅速, 2015—2016年期间UCL资助了50多名学生主导以及教师主导的促进教学项目。资助标准包括制定明确的工作战略,与学生合作解决一个或多个连接课程维度的问题。

当评估学生在UCL “变革创客”工作的经历时,学生们对“给予时间、资金和支持来开发他们的项目”表示“惊喜”,他们感觉到自己“更多赋能,更少被动”,并且认识到他们已经成为教育的共同建构者。来自整个大学的学生现在每年都被招募为UCL的Change Maker学者。他们正在成为大学新的课程框架的专家,特别是学生的评估和反馈,表明他们正在创造性地与各院系合作,探讨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实践的新机遇。

UCL已经建立了全校性连接课程开发团队,学生、教职员工和专业人员共同构建连接课程,共同解决特定课程学习的问题。一个关于“解放课程”的小组正在探索,确保课程尊重传统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括妇女、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尊重他们的奖学金获得资格、出版物和观点得到认可等。这些团体向课程开发小组提交报告,学生和教师“研究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每周用一天时间投入这一工作。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就是加强对话,在多样化的教学与研究社区向所有人发表看法。

 

综上所述,UCL连接课程框架的引入是不是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UCL的连接课程实施虽然还处在起始阶段,但是它无疑已经开始为学生和教师群体之间创造对话的机会,开辟了更多学生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在教师层面,诸如“与研究人员面对面”的举措已经得到学生和教师非常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创建更强大的学习和研究社区。在大学层面,学生正在发起和参与教育改革项目,在推进教育目标的同时,提升领导力和研究的敏锐性。这些初步实践表明UCL的连接课程框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彼此之间,以及与教职工之间更加密切地一起参与研究。当然如果要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表现他们的批判性协作性探究能力,展示全方位的技能和贡献,并作为积极的合作伙伴与领导者自信地在大学内外发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UCL正在向他们设定的目标迈进。这些经验对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Paul, Richard Blackwell and Martin Edmondsen. 2016. Tackling Wicked Issues: Prestige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in the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HEPI Occasional Paper 14.http://www.hepi.ac.uk/wp-content/uploads/2016/09/Hepi_TTWI -Web.pdf

[2] Fung,D.,J. Besters-Dilger and R.van der Vaart. 2017. Excellent Education in Research-rich Universities.’ Position Paper: League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LERU). http://www.leru.org/les/general/LERU%20 Position%20Paper%20Excellent% 20Education.pdf

[3] Harland, Tony. 2016. ‘Teaching to Enhance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35 3:461–472.

[4]UCL. 2016a. ‘Education Strategy 2016–2021.’https://www.ucl.ac.uk/ teaching-learning/2016-21

[5]UCL. 2016d. ‘UCL 2034: a new 20-year strategy for UCL.’ https:// www.ucl.ac.uk/2034

[6]UCL. 2016e. UC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rtal. https://www.ucl.ac.uk/ teaching-learning/

[7]UCL. 2016f. ‘Connected Curriculum: Enhancing Programmes of Study.’ https://www.ucl.ac.uk/teaching-learning/sites/teaching-learning/les/ enhancing_programmes_of_study_sept_2016.pdf

[8]UCL. 2016g. Liberating the Curriculum.https://www.ucl.ac.uk/ teaching-learning /education-initiatives/connected-curriculum/liberating-curriculum

[8]UCL. 2016h. UCL ChangeMakers. https://www.ucl.ac.uk/changemakers

[9]UCL. 2016i. UCL Arena. https://www.ucl.ac.uk/teaching-learning/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10]UCL. 2016n. UCL Global Citizenship Programme. https://www.ucl.ac.uk/ global-citizenship/programme

 

编辑:王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