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4日,中国高校第二届教学学术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加拿大女王大学健康科学教学部专业发展与教学学术办公室主任Klodiana Kolomitro博士应邀作了题为《引领和激励课程变革》的主题报告,报告讨论了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来引领课程变革,主要内容如下。
1、什么是课程?
不同的人对课程有着不同的诠释。有些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师所教授的一般意义上的课,有些人则认为整个专业才是课程。Klodiana Kolomitro博士认为,课程就是一个网,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活动网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活动网络能够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2、什么是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容的框架,把课程各部分组织在一起;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课程实施计划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有着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设计和迭代,可使课程结构持续优化,而优化的课程结构就是课程变革的基础。
课程结构有三种形态:进阶式结构、螺旋迭代式结构和模块化结构。进阶式结构是按照学习者的低阶思维(如记忆、理解、应用)到高阶思维(如分析、评价、创新)来安排课程内容;螺旋迭代式结构是通过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分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等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使课程逐步实现既定目标;模块化结构则是以完成某项任务为依据来划分课程模块,例如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等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
(图片来源:2020年中国高校第二届教学学术年会主题报告)
3、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引领和激励领课程变革?
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很多,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而引领和激励课程变革的核心要素则是通过“设计”来使课程得到持续发展,即通过能力设计、教育设计思维的运用和成果导向的逆向设计来实现课程目标。
(1)能力设计
能力设计是指明确一门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能力设计的原则包括营造变革紧迫感、建立联盟、描绘美好的变革愿景、开展试点和重视课程评估。
(图片来源:2020年中国高校第二届教学学术年会主题报告)
具体方法为:
①营造课程变革的紧迫感,形成课程变革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②建立能力设计联盟,教师通过相互协作,确保能力设计顺利进行;
③在能力设计的过程中,为教师描绘美好的变革愿景,激励教师勇于探索;
④能力设计完成后,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以进一步完善能力设计方案;
⑤重视课程评估,通过评估来不断完善和改进能力设计,使课程设计不断优化。
(2)教育设计思维的运用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在工程学和建筑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在高等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设计思维是设计思维在教育中的运用,它基于五个原则,即同理心、问题意识、头脑风暴、建模和评价。这五个原则可以转化为五个实施步骤,具体为:
①同理心。最好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即设计时关注人们的兴趣点和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所思所想应为课程设计的关注重点。
②问题意识。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运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即首先提出问题,再从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头脑风暴。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收集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想法,通过研讨和头脑风暴,提出新想法、新思路和新方案。
④建模。进行课程设计时,可用模型来展示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这样的直观效果远胜于使用文字论述的效果。
⑤验证和评价。用验证和评价来判断课程变革的创新程度,进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结构。同时,验证和评价的过程也能够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和变革。
(3)成果导向的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是指先找到一个终点,以“终”为“始”进行思考和设计。成果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学习状态来确定课程结构、修订课程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成果导向的逆向设计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①确定预期的学习成果:想让学生学习什么?
②确定可接受的证据:如何判断学生学会了?
③规划学习体验和教学策略:如何设计学习过程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学会?
(图片来源:2020年中国高校第二届教学学术年会主题报告)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这个“活动网络”来实现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设计来确保课程结构的持续优化和迭代发展;通过能力设计、教育设计思维的运用和成果导向的逆向设计来引领课程变革。这些做法对于我们当前开展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供稿:王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