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学|俞勇:带领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2022-06-22 4552

 

 

俞勇,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信息检索、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外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曾主持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6篇,主编教材或著作15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9项、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项。曾带领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3次获得世界冠军,获最佳教练奖和终身成就奖。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和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等荣誉。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怀特海

“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学问中学做人”,这是俞勇老师在其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知识只是教育的载体,而非目的。因为知识是会过时的,而教育则应当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俞老师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教书人”,专注于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认识自己”

俞老师多年来坚守教学一线,注重对学生实际需求和问题的观察与了解。他亲身感受到大学生在初入学时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学生在中学时期以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为人生理想,常常听到“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样的安慰之辞。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的一两年中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学这些课程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些什么……最终可能选择通过玩游戏等方式来释放自己。对此,俞老师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认识自己,且大学生认识自己一定要从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开始。

在常年的观察中,俞老师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其在中学时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不会对助力自己考上交大的学习方法产生质疑。但是,应试教育中的学习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大学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其弊端更为凸显。一方面,学生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易失去新鲜感与探索欲。另一方面,中学的学习方法在大学并不适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学时学生学习往往以做题、考试为中心,着眼于做对每一道题,进入大学后却发现大学的知识体量是庞大的,而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习惯性停下琢磨,这就容易导致他们跟不上后续的课程进度,进而产生挫败感,陷入一种“听不懂、跟不上”的恶性循环。针对此种情况,俞老师认为,教师应当未雨绸缪,尽早让学生有改变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调整其学习方法和策略,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具体而言,教师要告诉学生遇到难题是正常情况,并不需要立刻完全理解所有的知识点,重要的是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建立起重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从心态上接受现状,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放手,敢于向前走,往往学生在后续回看之前遇到的难题时能够豁然开朗,最终得以融会贯通。

二、创造自由平台,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力

“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会还你一个世界”。俞老师致力于创建发挥学生潜能的平台,在他看来,这样学生就能够顺势而为,获得更多改变自我、突破自我的机会。从ACM班创办伊始,有一门课俞老师坚持了19年,那就是《学子讲坛》,这是俞老师为学生搭建的自由展示与发挥的重要平台。

在《学子讲坛》这门课上,每位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话题并不仅限于计算机领域,对人文、历史、时事政治、军事等主题的分享均是俞老师所鼓励的,他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是课程的口号,也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俞老师在每位同学分享前都会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核,以保证所分享知识的价值性。同时在学生分享结束后设置了提问和点评环节,以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深度交流。在提问环节,俞老师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例如,有时台下学生的提问可能会让台上分享的学生面红耳赤,甚至感到自己被冒犯了,此时俞老师会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分歧等方面去引导学生。

俞老师在点评时注重挖掘学生分享主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当学生分享日本二次元文化时,俞老师会将其联系到“文化输出”层面,带领学生思考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不仅是在《学子讲坛》上,在俞老师教授《数据结构》课程时,师生间也会跳出课程内容,畅谈人生中的各种话题。他希望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来赋予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子讲坛》这一课程平台,学生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一学期课上完,学生们变换着台上、台下的角色,逐渐学会了宽容、客观地面对分歧和讨论,他们的视野也从做题、比赛上拓展开去。

三、打造最优环境助力学生“成就自己”

除了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外,俞老师认为,教师还需要观察了解每个阶段学生的想法与需求,思考他们在未来几十年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前规划未来,做到有的放矢,而非随波逐流。

在授课之余,俞老师也注重在不同年级学生间搭建桥梁,帮助各阶段学生解决困惑,同时也让他们受到身边榜样人物的感染和鼓舞。具体来说,在俞老师指导的ACM班践行着这样一种经验传承模式,他会邀请高年级同学为大一大二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请已留学深造的同学向大三大四同学分享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这一分享模式为ACM班学生营造了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让学生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此外,ACM班上一年级的学长学姐会担任下一年级学弟学妹的课程助教。目前已有不少从ACM班毕业的学生回到交大担任ACM班的任课老师,使得班级文化与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几十载坚守,只为做理想中的教育。在俞老师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就学生,老师的作用是提供平台,帮助他们不断思考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学生每一段经历的结束,都是下一个迭代的开始。俞老师一以贯之地用心做老师,一如既往地追求着理想的教育,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交大学子。

 

整理:周欣怡

编辑:张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