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美国求学和科研,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以及博士后。主讲《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统计概论》、《科技英语写作与交流》等。主持学校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2016入选年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授课方式重学科交叉和融合,重实践与应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教师访谈
教学目标
(1)融合
“融合”指的是“拥有跨学科综合思考的能力”。有机的结合理论、技术和科研热点,训练他们对前沿科技发展的调研、总结、归纳能力。这能力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从社会需求的层面讲,以医学大数据为例的医学成果临床转化需求不断增加,学科交叉研究有助于加速医学问题的解决与临床决策提供方案,培养优秀的医工交叉人才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学生的层面,掌握好学科交叉研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推进,也能帮助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选择的空间。
(2)表达
“表达”指的是“说的能力”。这项能力与人一生相关。我们往往有一个印象: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说的能力很重要,演讲、辩论、深度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核心问题,对人一生的养成至关重要。而且深度思考者,都广泛阅读的习惯,同时能把想法口头、书面清晰的表达出来。
(3)使用
“使用”指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统计学、计算科学为主的基础学科理论与方法上的发展完善为医学生物信息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生物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知识迭代更新、不断有新的问题。培养交叉人才的重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关于算法在生物医学问题的应用,特别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只有通过对数据的进行不停的实战练习,通过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如何使用理论知识和技术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学生能通过自主思考与实践后才能因此有更深刻的认知并发现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推荐人·推荐词
林关宁老师主讲的课程《医学生物信息学》(原名《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是本硕博贯通课程。内容涉及统计及信息学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专业知识分量重、内容综合性强。老师的讲解非常细致、举例生动。而且注重和学院同时开课的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是一门非常好的课程。候选人非常注重所教学生的学习效果。候选人注重科研对教学的反哺,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内容知识性和实用性并重。从授课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对所授内容和教学重点了然于胸,而且会关注不同程度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起点,因材施教。林老师教学细致认真,教学效果非常好,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教师。
—— 梁培基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