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群碧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与学生共情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从学生视角出发不断思考、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每一堂课都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价值。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信号与系统》(IEEE试点班)和《数字光通信系统》。曾获上海交大“教书育人奖”三等奖、“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青教赛二等奖, 2次获上海交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次获评优异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一系列国际国内重要奖项。

教师访谈

教学方法

 1. 围绕核心思想的体系化知识讲授方法

围绕课程核心思想,建立所有知识点的脉络关系,形成体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们讲透本课程众多数学定义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定期开展课堂内的公式推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推导重要公式,真正实现从背住“要考”到推出“要用”从而十年不忘的转变。

2. 贯穿课程的应用案例与实践项目

构建应用案例库和实践项目库,将理论与应用进行有机融合。学生自主选择处理对象(音乐、照片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处理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开展作品分享,进一步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

3. 思政融入教学、思政促进教学

将课程知识与发展历史相融合,培养学生们勇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将课程知识与科技前沿相融合,加强学生推动科技发展的使命感。将课程知识与个人经历相融合,鼓励学生大胆追求梦想。通过精心设计思政内容,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学生投入度。

学生反馈及学生评价

  • 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如何分析和刻画系统的性质。课程中讲述的若⼲数学⽅法,如傅⾥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帮助我厘清了很多科学实践⽅⾯的原理。《信号与系统》作为⼀门基础课程,在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后,我对世界上的很多常见系统都有了新的理解。学习好《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将会对我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参加⼯作等各种道路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这门课程教会我的⼈⽣道理只有⼀条,那就是基础的课程⾥蕴含着有份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也能做出伟⼤的、了不起的新技术、新发明。
  • 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专业技能的丰富,这次课程由浅入深讲解了卷积、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数学工具。课程中诸葛老师也结合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信号处理在现实中的相关行业和应用,让我对信号处理的相关硬件、软件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多了解的兴趣。这次课程也让我认识到了在信号处理领域国内外存在的技术壁垒,集中表现在芯片的处理能力上。芯片技术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号处理领域的发展。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加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将来会更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投身当中。
  • 在课上,诸葛⽼师分享了许多前沿的知识,例如⽼师提到,现在⼈⼯智能训练的硬件瓶颈之⼀就是硬件之间的数据通信。这也给了我⼀些启发,对于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明⾯上光鲜的是各种软件,然⽽软件之下的硬件仍是最重要的基础,作为信息⼯程的学⽣,我们⼤有可为。关于个⼈,信号与系统也带给了我⾃信和对知识的热情。曾经我也在学习和职业规划上患得患失,有时怀疑⾃⼰的选择是否真的是⾃⼰想要的。⽽信号与系统这⻔课让我从⼀个新的视⻆再次发现了这个世界,再次发现了知识的乐趣。
  • 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对相关科学领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平时授课中,诸葛老师会穿插一些相关的科研成果或者科研经历,这让我看到了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当中的基石作用。这些原理看上去可能很基础,但是却能给科学研究带来灵感和切实的帮助。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在无形中帮助我明确了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信号处理技术在传媒、芯片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此外,通过课程作业和matlab 项目,我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学习了本课程后,我对⼀些信号处理的知识以及通信相关的领域有了更多的理解。逐渐理解了⼀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技术的基础,如数模转换,模数转换的设备等。在对相关技术有⼀定的理解以后,我也会更多的去关注这⽅⾯科技的相关进展。技术的发展正是需要对基础原理的理解学了本课程后,在⽼师相关求学和科研经历的分享下,我更想要进⾏科研⽅向的⼯作,追求技术的进步,⾛上学术的道路。同时我也更关注国家需求和被卡脖⼦的⽅向,希望在未来能够做出贡献。
  • 在实践上,老师也经常会给我们布置matlab 上的实践作业,比如音乐混响处理,验证傅里叶级数、铃声降噪等等,每一个项目都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让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程中,诸葛老师曾经多次和我们提到有关科学研究的事情。假如我们生活在傅里叶的年代,能够发现周期信号分解成正弦函数级数的规律,也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也明白了科学研究离我们并不遥远,不用把科研看做触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擅长的科学领域内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也能做出一番成果。在课程中间,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很多与专业有关的前沿技术的发展,例如openAI与英伟达的关系,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等等,鼓励我们关注并研究国家社会所需,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作品及成果

学生们的图像处理作品

学生们的音频处理作品

学生们在课程知识相关的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学生论文奖

指导学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奖